严姓图腾刻在祠堂里
“严”姓本“庄”姓,西汉时,庄姓因避帝讳,改为“严”姓。“改庄姓严”的严氏先祖讳千七公,从严州至龙泉后景宁大漈,几经周折,长途迁徙,最后择居于“泽沛渣溪”之地小佐村,安家立业,繁衍生息。景宁大漈小佐村是严氏“千七公”一支的聚集地。
小佐严氏宗祠大门
小佐严氏宗祠建于乾隆庚子年(1780年),历时七年完工,占地面积400平方米,道光十五年(1835年)重修,属歇山顶廊屋翘昂斗拱建筑,整体为两院式建筑,前厅为“序伦堂”,意为尊长爱幼、和睦宗族之地,用38根原木柱子竖立支撑,垫基110厘米围经石刻柱基,厅中高挂官府旌表及各地文人墨客赠送的匾额、贺词。
后院为祠堂正厅。后厅寝庙端放着历代祖先牌位,展现着这个家族显赫的过去。两侧左右厢房用于延师教学,培育人才。这里坐北朝南,据说这是风水上最好的“藏风聚气”、凝天地灵气于此的“明堂”位。严氏宗祠虽已陈旧,但风骨依然。
和一般的祠堂相比,严氏祠堂是三级石阶形状构造,据说当年若造“三级”祠堂,要皇帝御封才可以的,不得私自建造。
后厅寝庙端放着历代祖先牌位
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原浙江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潘衍桐先生题赠金匾“耆年笃学”的字样依然完整保留清晰可见,这四个字概括了严氏崇尚耕读的淳朴家风。
“序伦堂”,为清朝道光乙酉年拔贡、景宁雅峰书院院长严用光所书
祠堂门前耸立着小佐“五贡”:岁贡严廷望、恩贡严克任、拔贡严用光、增贡严思正的功名旗杆,此外,家谱中记载,还有一位岁贡严廷望。
严氏祖先制订出十条家规,训诫族人尊重长辈、兄弟邻里和睦相处、不准赌博、不准打架斗殴、不准抢掠偷盗、不准无端祸起打官司、不准宰杀耕牛、不准损坏树木等,为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祠堂门前耸立着小佐“五贡”的旗杆,庄严肃穆
900年前,“千七公”带领一支严氏族人从严州迁徙至此,并致力于家族文化建设,留下了严氏祠堂、严氏家谱、贞节牌坊等珍贵的文化印记。祠堂门前竖立着的旗杆石、厅内高悬着官府旌表的匾额,则显示出严氏家族崇文尚学、且苦学有成的荣光。
《小佐严氏族谱》自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,清乾隆元年(1736年)、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(1794年)、清道光九年己丑(1829年)、清同治十年(1871年)、民国元年壬子(1912年)、1986年七度续修。2017年底,小佐严氏成立了理事会和的编纂小组,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编纂出版《八修小佐严氏宗谱》。
负责管理宗祠的严氏老人说,他们的先祖实为严子陵后裔,北宋时期迁居于此,他们世代和睦宗族,尊崇文教,村中对宗祠的维护也是三年一小修,十年一大修,至今还保留着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和1986年两次大修缮时,子孙捐款花名的木匾额。
隆庆六年名人名家题留墨宝
瞻观小佐村的“节孝木牌坊”,有一种难言的情绪直击心灵深处。
此牌坊始建于道光十七年(1837年),梅氏在18岁的时候嫁给严启尚(1777年病逝)为妻,年方25岁开始守节,直到逝世时,守节孝62年,后培养小叔子、儿子双双中举,流芳百世。在此之后的数百年,人们纷纷题词感慨赞颂这位遵从族规的女子。
小佐村的“节孝木牌坊”
严氏“节孝木牌坊”文物保护碑记
咸丰壬子科(1852年)恩贡旗杆夹
同治四年(1865年)严立功立“贡元”匾
石旗杆夹刻“贡元严用光立”字样
严氏宗祠一门才俊辈出,使原本厚实的小佐村文化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显示了严氏家族重教兴学的儒家思想风尚,庄严的祠堂文化引领着后人积极进取、敦宗睦族。
文章转载自网络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