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郡望堂号
严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郡、冯翊郡和华阴郡。
天水郡:西汉时置郡,治所在平襄( 今甘肃通渭县西北 )。东汉时改为汉阳郡,移治冀县(今甘肃甘谷东南 ),西晋移治上邦 (今甘肃天水市 )。
冯翊郡:汉武帝置左冯翊,三国魏改置冯翊郡,治所在临晋(今陕西大荔县一带)华阴郡:汉时置华阴县,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,南朝时移治今陕西勉县西北唐朝时改华州置华阴郡,治所在郑县 (今陕西华县 )。
严姓的堂号主要有“天水”、“富春”、“古秋”等。
二、严姓名人录
严姓名人大都出现在秦代以后。西汉时期有著名的辞赋家严忌、严助,逐郡太守严延年,今文春秋学“严氏学”的开创者严彭祖及被称为“古之遗民”的隐士严君平。僧人严浮调,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。
汉代以后,严姓中出现了勇夺三军独当一面的将才,如三国时期蜀汉的严颜。唐代有诗人严维。宋代以后,严姓中的名人大多是一些文人才子,如明代的琴家严激,清代的文学家严可均、严绳孙、诗人严遂成等。明朝中期,严氏家族出现了两位有名的大奸臣,他们就是严嵩、严世蕃父子。近代以来,严姓中的名人主要有:实业家严信厚、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、教育家严修、经济学家严中平、著名黄梅戏女演员严凤英等。
三、严姓名人
1.隐士严君平
严君平,名遵,君平是他的字,西汉后期蜀地(今四川)人。他一生讲求修心养性、保身全命,不愿出来做官,长期隐居在成都附近。为了糊口,他有时候到城都的闹市中,靠给人卜糊口度日,然后就闭门攻读《老子》,在清苦中自得其乐,著书10余万言。
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扬雄,年轻时曾和严君平有过交往,非常钦佩他的德行。当时的益州牧李强很仰慕严君平,扬雄就告诉李强,严君平生性清高,不会向人卑躬屈膝,要备礼去拜见他。李强后来发现,严君平果真如此。当时的权臣王凤也想结交严君平,但严君平对他闭门不见。曾有富人问他隐居的原因,他的回答是,做官纯粹是自寻烦恼。后来,那个富人要送给他一些车马衣粮,他都推辞掉了,还说富人是在以不足补有余。富人听了,不以为然。严君平解释道:“你的家人日夜操劳,积累家财万贯,你还从未感到满足。我现在以卜簇为业,不用下床就有人送钱来,现在还余着数百钱,没有可用的地方,当然是我有余而你不足了。”说得富人哑口无言。
严君平就这样以苦为乐,淡泊恬然,活到90岁才去世。
2.严光和刘秀
严光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隐士,年少的时候就因才华横溢而有高名,和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。刘秀即位后,严光就隐姓埋名,隐居在杭州富春江畔,以钓鱼为乐,每日垂钓。
刘秀十分思念这位有贤才的旧友,希望他能入朝为官,辅佐自己,就绘下严光的样子,命人去寻找。不久,有人称见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河边垂钓,刘秀觉得应该是严光,立即命人备车,带了聘礼亲自去严光家看望严光。严光正在家里躺着休息,知道光武帝刘秀来了,也不起身相迎。刘秀见他如此,也不生气,上前十分亲昵地坐到床边,说:“哎,严光你这家伙,为什么就是不肯入朝为官,帮帮我呢?”严光也不回应他,过了很久,才睁开眼看着刘秀说:“人各有志,你又为什么要逼迫我呢?”刘秀听后,叹了口气离开了。
光武帝涉水图 明 仇英
后来光武帝邀请严光入宫叙旧,并授之以谏议大臣的职位,严光不答应回到富春山继续过着垂钓耕读的生活。严光后来又多次拒绝了刘秀的邀请,光武帝后来在《与子陵书》中写道:“古大有为之君,必有不召之臣,朕何敢臣子陵哉。”
严光这种不为高官厚禄所收买,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精神,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推崇。李白等诗人都曾在严光钓鱼的地方题诗,范仲淹在《严先生祠堂记》一文中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: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。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
3.一代奸相严嵩
严嵩,字惟中,号介溪,江西分宜人。他自幼聪颖过人,弘治十八年 (1505年)考中进士,改庶吉士,授编修。但是,严嵩长期得不到朝廷重用,中年以后,才忽悟为官之道,曲意奉迎皇帝,终于爬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,独揽朝政。
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献媚世宗,恃宠专权,排除异己,残害忠良,大肆贪污受贿。1550年六月,蒙古族首领俺答汗率军大举进犯,负责督战的明将仇鸾执意听从严嵩的指使,按兵不动,结果,俺答汗在京城附近大肆掳掠而去。仇鸾为表战功,竟然杀死80多位平民,割了他们的首级,冒充敌军报功。由于这一年是庚戍年,因此,这次蒙古兵人侵被称为“庚成之变”,它充分暴露了严嵩的当权误国和明政府的腐败无能。
自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 起,给事中吴时来等人相继奏疏弹劾严氏父子,加之严嵩所献邀宠皇帝的青词,多不合世宗心意,故而渐渐失去了世宗的欢心,世宗便有意罢免严嵩。御史邹应龙窥知世宗的意图以后,在徐阶的授意下,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上书弹劾严嵩父子。结果,严嵩被罢官,寄食墓舍,死于降庆元年。江西巡抚成守节奉令抄没严嵩在江西的家产,得黄金3万多两,银200多万两,还有无数良田美宅、珍珠宝石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